莎士比亚曾说:“外在的相貌,其实是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。”
父母的状况,如同这面镜子,深深影响着孩子的内心世界。
而孩子的性格、行为习惯、情绪,也同样透露着父母婚姻的影子。
一个家庭是否幸福,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就能看出来。
家庭中,妈妈幸不幸福,看孩子的外表就能知道,八九不离十。

心什么诚什么
百度 初次审议后,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送23个中央国家机关以及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征求意见;2017年7月18日,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还召开专家会,听取了学者意见。
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:妈妈的脸,是孩子的第一面「镜子」。
妈妈不仅是孩子的「镜子」,孩子同样也是父母的「镜子」。
有次我们几个朋友一起聊天,一个朋友跟我说过,她家女儿特别胆小,看到有人争吵会捂着耳朵尖叫,甚至害怕的跑开。
她理解不了:孩子为什么这么害怕争吵呢?
一个做心理工作的朋友问她,平时是不是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公吵架,而且吵的很厉害?
她不好意思的点点头,还说:“我俩吵架是家常便饭,每次吵架孩子都把自己关房间里,不敢出来。”
![]()
朋友说:“这就对了,心理学中有个词,叫「投射性认同」。”
她接着解释说,就是我们能从别人身上看到情绪,并且在内心感受这些情绪。
比如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,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看到敌对、愤怒、害怕或是压抑等情绪。
孩子感受到这些情绪后,会在心底埋藏起来。
于是当看到路人争吵时,便会通过别人的体验,唤起自己经历父母争吵的体验。
产生害怕、敌对、压抑的情绪,内心想要逃离。
如果父母关系紧张或是冷漠,妈妈情绪经常不稳定、低落、不幸福。
孩子其实也能感受到这些情绪,并且表现出不安、焦躁、易怒的情绪来。
但如果一个家庭幸福和睦,妈妈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,孩子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情绪,表现的积极乐观!
所以说孩子是父母的「镜子」,是家庭氛围的「晴雨表」。
![]()
2. 孩子的行为,反映家庭的松弛度
有次在外面一家小餐馆吃饭,点了两瓶玻璃瓶的饮料。
店家老婆在送过来时,走到桌边脚下一滑餐盘倾斜,饮料直接掉到地上。
她家小女儿听到声音,赶紧拿了扫把过来帮忙。
店长听到声音也赶紧走了过来,一边把大块玻璃踢开,一边提醒老婆和女儿要小心点,别弄伤自己。
看着一家人的举止,不到两分钟就把现场收拾的干干净净,店长又拿了两瓶新饮料给我们。
不由感叹:这样的家庭氛围,真好!
并不是所有的父母,都能在遇到事情时,情绪稳定。
孩子最初的学习方式,是模仿。
不仅模仿表情、动作,还会模仿大人的行为方式。
一个家庭中,若是夫妻关系像「上下级」,其中一人有绝对权威,那妈妈在养育孩子时,就会有很多束缚,并给予孩子很多禁令。
那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,也会慢慢变成「上下级」中的「下级」。
会不自觉地想找个更强势的人来「领导自己」,也是不自觉的在这种「被领导」的过程中想要寻求认可。
但若是父母关系是合作的、友好的、相互尊重的,那孩子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,也能逐渐学会尊重他人、尊重自己。
也会因为不需要「绝对服从」父母的命令,而表现得更独立和自信。
所以说,从孩子的行为方式,能看出父背后父母的关系状态,是不是幸福。
![]()
3. 孩子的性格和社交,父母关系的「复制品」
除了天生的外向性格,孩子的性格和社交状况,也能在一定程度反映父母的关系状态。
孩子与父母的关系,就是与世界的关系。
若是一个家庭中,妈妈不仅要带娃、包揽所有家务,还要处理复杂的婆媳矛盾和夫妻关系。
可想而知,她的情绪很容易暴躁、爱发脾气。
这种烦躁和怒气,就会无形中「转移」到孩子的身上。
那孩子长期处在紧张、压抑的家庭氛围中,就会变得小心翼翼,容易情绪失控。
他还觉得与人相处是不安全的,是可能受伤害的。
于是要么不懂与小伙伴如何友好相处、动不动发脾气,甚至动手;要么因害怕而不敢去和其他孩子玩耍。
![]()
但如果父母关系和睦、稳定,妈妈经常是心情愉悦、情绪稳定状态,与孩子相处,也很有温柔、很有耐心、很包容。
这样的妈妈,养育出来的孩子,大多安全感比较足。
那孩子在最初的人际关系里,体验到的是轻松、自在、善意和温暖。
在与他人社交时,也会觉得:与人愉快相处是安全的、愉悦的、值得期待的!
看到小伙伴时,会乐意加入他们,愿意与他们交朋友。
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过:“孩子不需要完美的母亲,只需要真实的、活着的母亲。”
希望我们都是快乐的、情绪稳定的母亲。
先让自己活成幸福的模样,孩子才能长成舒展的生命!